三个关键词读懂《红楼梦》,看尽荒唐言和辛酸泪
说到关于《红楼梦》的解读,可谓是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大观园里的一百零八位女子个个都有自己的心酸往事,有着解不掉的一段情、砍不掉的一段缘。
随着近年来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挖掘与探求,《红楼梦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,又再度霸占大众视野,成为讨论焦点。
小北在去年就为大家推荐过叶朗老师关于红楼梦的解读《“有情之天下”就在此岸》。他认为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里表达的关于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,就是要肯定“情”的价值,追求“情”的解放。
爱是有尊严的,只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,方能回到人的本真,实现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:“有情之天下”。
学界把对于《红楼梦》的研究统用一个专有名词 “红学”来概括。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李放的《八旗画录》:“光绪初,京朝上大夫尤喜读之(指《红楼梦》),自相矜为红学云。”
百年以来,文学界对于《红楼梦》的热情从未断绝。包括鲁迅、胡适、张爱玲等在内的文学名人,都曾研究过红学,在学术上做出过或多或少的贡献。
鲁迅先生将《红楼梦》定义为“清之人情小说”。他高度评价《红楼梦》,认为“自有《红楼梦》出来以后,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。
“鲁迅的红学贯串了两条红线:一是方法上坚持文学欣赏,否定考证、索隐、探佚;二是内容上坚持“人情说”,否定“自传说”、“秘史说”。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,鲁迅的红学具备大历史、大国学、大文化的品格,有明显区别于其他那些偏安一隅的传统红学流派。
胡适是“新红学”及考证派的奠基人。是他把红学纳入了学术轨道,开创了“曹学”和“版本学”的研究。他最早重视和研究脂批本,其对《红楼梦》续书的研究,成为红学争论的焦点之一。
张爱玲出版有红学专著《红楼梦魇》,全书共由7篇专文构成,以版本为主要内容,显现出一位作家对《红楼梦》的浓厚兴趣和研究的独特视角。
而今天,小北将要为大家介绍的周汝昌(1918—2012)先生,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,新中国研究《红楼梦》的第一人,也是享誉海内外的红学研究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。
他在1953年出版的《红楼梦新证》是其首部,也是最重要、最具代表性的著作。书中丰富详备的内容以及开创性的意义,都使其在红学史上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,被评为“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最重要的著作”。
周汝昌先生在晚年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的经典节目“百家讲坛”,在节目中分享自己对于四大名著的理解,分析它们的内涵。语言平实、深入浅出,在轻松愉快中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,展现中国古典文学的恒久魅力。
尽管周汝昌先生已经去世,我们把他在“百家讲坛”上的系列讲座做了摘录与扩充,编撰成这本新的学术普及著作《中国古典小说课》。
它以中国古典小说“四大名著”为主要框架,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背景中理解小说的意义与价值,以富有特色的启发式、漫谈式语言,对中国古典小说做了详细的解读,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有现代性转换。
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,本书是一部难得的可以带领我们品味中国古典小说之美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著作。关于《红楼梦》的大脉络,周汝昌先生有自己的独到的一番见解。
01
人、人才、命运
切入《红楼梦》,从这里入手
要想切入《红楼梦》,首先得找到贯穿于中国古典“四大小说”中的“一个大脉络”。“四大小说”看似主题迥异、风格不同,却都在讲一个共同的主题:人才问题。
《三国演义》讲帝王将相之才;《水浒传》讲强盗的“才”;到了《西游记》,该写的人都写的差不多了,于是就造了一个“是人非人”之才孙悟空出来。
第四部《红楼梦》写的 “才”最为特殊。曹雪芹在苦苦思考之后,最终决定写那个时代最不幸,最受痛苦,最受贱视、轻视、忽视,甚至于不被当人对待的“才”——女性。
这是非常了不得的。古往今来,从来没有哪部作品像《红楼梦》一样,塑造了这么多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,描述了这么多实实在在、可亲可爱的“有才”女子。
切入《红楼梦》的第二个方面是“两个水源头”。第一个源头是《水浒传》。曹雪芹最看不起男性,和那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位“好汉”对着干,对应塑造出一百零八位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来。
第二个水源头乃《西游记》。仔细推究孙悟空和贾宝玉的身世,我们能发现他们脱胎于石头,都来到凡间历练。曹雪芹从这两部“水源头”中各自吸取精华、汲取灵感,在《红楼梦》中借用或回应了对应情节。
最后,我们要思考的是《红楼梦》的主题。曹雪芹首先赞扬了这些妇女的不同凡响,说她们的行为、见识处处超过一般人,很自愧自己不如。他对这些妇女下了四个字的定义“小才微善”。“才”是小才,“善”是美德 ,“微善”就是不太大,仅在一定的规格、水平之上。
曹雪芹替这些妇女谦虚,谦虚之中更饱含一种沉痛、悲痛的感慨:她们极其不幸,却只能“小才微善”,没法被人认识。《红楼梦》迷失的后半部,写的就是女子们如何一个一个地沦落到那个最后悲惨的结局。
总结而言,宏观分析《红楼梦》,可以总结为这样一个三段论:大脉络--人--主题。人是女子,女子有才。但这些悲惨的女子,不仅不能人尽其才,也没有机会让她们施展这种“才”,反而让她们沦落到难以言表的、极其不幸的地步。这一悲剧可以总结为“命运”。人、人才、命运,这三大主题也就是《红楼梦》的关键所在。
02
笔法特殊,言有尽而意无穷
中国古典“四大小说”的其他三部,《水浒传》《三国演义》《西游记》都是正面描写,里面没有更深一层的表现,没有正话反说,没有婉转的词语,没有背后如何……全都是大白话。《红楼梦》则完全扭转了这种写法,每一词、每一句,背后都有曲折的意味和更深层次的东西。
曹雪芹的一支妙笔犹如龙跳虎卧,对于习惯了“单打一”的读者来说恐怕是难于见赏的,甚至还可能大有“意见”。因为那支笔总是手挥目送、四照玲珑,一笔做多笔用,言有尽而意无穷。
例如《红楼梦》里的那副对联: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”宝玉一看到又是人情,又是世事,忙说快出去受不了。其实这是反话。曹雪芹若是不通达人情、了解世事,哪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来?
再看看《红楼梦》中的每一件事、每一个人、每一种关系,又有哪个能轻易看透看穿?曹雪芹呕心沥血,批阅十载、增删五次,方才著成《红楼梦》,怎是普通读者不花心思就能读懂的?
近年来经常有对红学的质疑,认为只是红学家们造出的噱头而已。若仅停留于《红楼梦》的表象,那么得出这个结论也不奇怪。但《红楼梦》根本是一门伟大的学问,需要用心了看、往深处探,非常人所能达之。
这也是《红楼梦》研究者们在苦恼的:究竟该用什么办法,才能把《红楼梦》更好的讲给那些脑子里有一大堆疑问却无法解决,兀自对专家指手画脚、七嘴八舌的普通读者们呢?
03
问世间情为何物?全在这《红楼梦》中!
《红楼梦》里把宝玉这块女娲石为何堕入红尘、入世历炼说的很明白了。他要到人间去“受享一番”,去尝尝两位大仙说的“荣华富贵、吃喝玩乐”的乐趣。这是一种原始的欲望,在日后人间的真实经历中被宝玉发现全然不是这么回事。
他渐渐地开始明白人是怎么回事、人世是怎么回事;来到这个世上,要承担什么责任、履行什么义务;最最重要的,是要该怎么对待别人。这也是曹雪芹所要表达的核心,一生所无法忘掉的根本——人的“情”。
这和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里的情都有着根本区别。石头来到人间,最开始是为了私欲、为了受享。但在明白道理之后,它改变了,开始明白如何对人,明白要施予、要同情。哪怕自己能力十分有限,只能够做到一点点,也要全部奉献出来,给予别人哪怕一点点的安慰,使自己心里安然。
曹雪芹这个大文学家在对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探索之中,最终悟到的是这样一个根本性的“情”字。人如果没有真情,就不可能有好的关系,也就不会有一个社会、一个民族总体的出路。
古往今来,“情”字常常被歪解,用“才子佳人”、“男女关系”来作解,实则片面。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到《红楼梦》背后深含的“情”,就不能理解到《红楼梦》的内核,更别说明白曹雪芹用血泪研着墨写出的良苦用心。
##20220629
本期活动
你怎么理解《红楼梦》的大主题和大脉络?欢迎在留言区聊一聊,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,赠出本期主题图书《中国古典小说课》。
中国古典小说大师周汝昌,轰动一时的“百家讲坛”讲稿,一睹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,让中国古代智慧走进日常。
点击图书封面,即可直接购书
-End-
编辑:欣悦 黄泓
观点资料来源:《中国古典小说课》
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:
scb01@pup.cn
#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#
往期推荐
▼点击名片 ⭐标关注我们▼
都言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